返回主页 资讯交流文艺品评文化活动演出团体中外交流艺术团艺术家文化遗产社团组织中外交流书画院中外艺术团文坛往事文化时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资讯交流
隋文帝不懂易理改“随”为“隋”
2018-03-23 16:14  |  来源:广州日报  |  作者:admin  |  点击:14979 次
  

  中外交流网消息:隋朝的国号,源于随州,本应写作“随”,但隋文帝因忌讳“随”字有“走”字旁,遂改“随”为“隋”。且在治国理念上完全忽略了“随”在《周易》中的深刻含义,为人刻薄,听信谗言,“随”失其正,遗祸子孙。

 

  隋朝的国号源于随州

 

  《周易》有一卦名为随卦,中国历史上有一朝代名为隋朝。“随”与“隋”,读音相同,字形相近,但含义不一样。《说文解字》释“随”为“从”(顺从、跟从),释“隋”为“裂肉”(残余的祭品)。

 

  本来,没有必要把随卦和隋朝的国号扯在一起,只因历史上一直有隋文帝杨坚改“随”为“隋”之说,才引起了笔者的关注。经过追踪溯源和一番梳理,才发现隋朝的国号源于随州,而随州之名可能与随卦有关联,隋文帝不懂随卦的深刻内涵,只从字形字义上理解“随”字,以为把“随”字的“走”字旁去掉就万事大吉了,却没料到大隋江山只传了两世,就匆匆地“走”了。

 

  隋朝国号和随州的历史渊源关系,要从杨坚的父亲“随国公”杨忠说起。杨忠是西魏、北周时的名将,南征北战,屡立战功。西魏大统十五年(公元549年),杨忠率军攻克南朝梁的随郡(即随州),翌年又攻克安陆,使汉东(汉水以东地区)尽为西魏所有。西魏恭帝初年,被赐姓“普六茹氏”。北周明帝武成元年(公元559年),杨忠晋爵“随国公”,食邑一万户,另在竟陵县食邑一千户。杨忠死后,杨坚袭父爵为“随国公”。北周末年,杨坚晋爵为“随王”后,其封地扩至二十郡,变为“随国”。改朝换代之后,便以“隋”为国号。至于隋文帝为何把“随”改为“隋”,暂且不表,留待下面讨论。

 

  先以己随人 才能得到人来随己的效果

 

  先来探讨一下随州与随卦的关系。“随”这个名称,应在西周前已有,西周时出现的随国,乃是王族中某一支分封于“随”地。而据史料记载,神农氏诞生于随州厉山,号“厉山氏”,因创造了“三易”(《连山》、《归藏》、《周易》)之一的《连山》,后人又称他为“连山氏”。因此,有学者大胆地推断,“随”得名于《连山》中的随卦。虽然这个推断还有待论证,但“随”确实与“三易”有密切关系,要了解“随”的内涵,仅从文字本身入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三易”为依据,才能得到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周易》的随卦,《归藏》称为“马徒”。所谓“马徒”,即《周礼》所说的“前驱”。古代王公贵人出行,必有随从在马前鸣锣开道,称为“前驱”或“前马”。据《国语·越语》记载,越王勾践曾为吴王夫差的“前马”。此名称与卦象颇为吻合,该卦由“八经卦”的兑卦和震卦组成,兑在上(前),震在下(后),震为马,兑为口,为传呼,这一组合就是一幅“前马”之象,可见古人的形象思维是多么丰富。《周易》则取其“随从”之义,命名为“随”,再进一步引申为“随时”,表明《周易》比《归藏》更侧重义理。

 

  《周易》认为,因震为动,兑为悦,随卦有此动而彼悦之意。且随卦上下二体及诸爻之位,均呈现“刚下于柔”之象,犹如以贵下贱,以多问寡。即地位高的人屈尊以礼遇地位低微的人,学问渊博的人主动向学问少的人请教,先以己随人,才能得到人来随己的效果。如果这样做的话,上下彼此的关系必然很和谐。“卦辞”说:“随,元亨利贞,无咎。”这里有两重含义,一是无论己随人还是人随己,都要随得其道,才能“大亨”,正如宋代易学家程颐所说的:“凡人君之从善,臣下之奉命,学者之从义,临事而从长,皆随也。随之道,利在于贞正,随得其正,然后能大亨而无咎。失其正则有咎矣,岂能亨乎?”二是要顺从自然规律,“元亨利贞”象征春夏秋冬,天下万物的“生长化收藏”都不能违背自然规律。所以“彖传”称:“天下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大象”也强调:“泽(兑为泽)中有雷(震为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自然界雷发于春之震,收声于兑之秋,日出于东方之震,落于西方之兑。“君子”观此卦象,生活起居应随时而行,白天自强不息,向晚则按时休息,以安其身,这就是“随时”之理。

 

12 >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
技术支持:中外交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中外交流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 by DedeCms 京ICP备090003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266号 网站建设博乐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