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英国驻华大使:中英经济合作找到前所未有的契合点
2018.03.18 20:25 来源:新华网 点击:16692次

  中外交流网消息:6月16日至18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赴英国举行中英总理年度会晤,并对英国进行正式访问。李克强总理率庞大经贸代表团旋风般访英,双方签署了总金额逾140亿英镑的投资协议,在英伦岛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就李克强总理此次访问英国的成果、中英两国经贸和人文交流的状况以及英国投资环境等问题,新华网专访了英国驻华大使吴思田先生。访谈全文如下:

 

  新华网记者: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对英国进行了正式访问,强调进一步打造中英共同增长、包容发展的伙伴关系。您认为李克强总理此次访英之旅最大的收获,或者说,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吴思田: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访问。我回到了伦敦全程陪同李克强总理。我个人认为访问中最有意思的一部分是李克强总理与英国女王在温莎城堡的会面。温莎城堡风景秀丽,李克强总理与女王在此会面是非常好的选择。

 

  李克强总理与英国首相卡梅伦的会面同样激动人心。英中两国的合作伙伴关系,把中国这个当今世界上最具活力的新兴经济体,与英国这个最具活力的成熟经济体结合起来。目前,英国的发展速度是德国的3倍,法国的5倍,几乎超越了世界上所有成熟经济体。所以,英国经济的发展充满了乐观与活力。把这一乐观与活力同中国相结合,预示着两国未来的发展潜力无可限量。因此,我们看到此次李克强总理访英时,两国签署了总金额逾140亿英镑的协议。

 

  我认为,李克强总理此次访英之旅最大的亮点集中在能源和金融领域。在石油、天然气方面,英中两国签署了巨额大单;在民用核能源方面,两国看到了未来深入合作的前景;中国在英设立首家人民币清算银行,标志着两国金融合作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此外,英国还迎来大量来自中国的投资。而以上的亮点与成果,是建立在英、中两个充满活力的经济体的伙伴关系之上。

 

  新华网记者:有媒体报道称,中国企业对英投资呈“井喷”状态,您认为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英国在吸引外资方面有哪些优势?

 

  吴思田:首先,英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家。一直以来,我们在向中国传达一种声音,就是英国拥有西方国家里最开放的投资环境。在过去的三到四年间,部分中国企业听到了这个声音,并开始到英国进行投资。在18个月间,英国迎来的中国投资量等于过去三十年的总和,这样的增长相当惊人。

 

  其次,如果一家企业追求品牌和商业国际化,那么将伦敦作为根据地是不二之选。越来越多想要走向世界的中国企业意识到了这点,开始进驻伦敦。欧洲仍是中国最大海外投资市场,而中国企业通过英国进入欧盟单一市场,是最好的途径之一。

 

  此外,英国还拥有透明、可靠以及稳定的投资环境。我们不偏袒任何人,对所有投资者都一视同仁。投资者可以清楚地了解他们的投资状况,进而对长期投资与资金安全充满信心。这也是为什么在过去几年中,中国企业对英投资呈“井喷”状态。

 

  新华网记者:去年卡梅伦首相成功访华,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特别是在两国经贸交流方面。据您了解,这些成果落实情况如何?

 

  吴思田:在卡梅伦首相去年12月访华后和李克强总理今年6月访英前的这段时间里,英中两国都做了很多努力。我想着重谈的是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访问伦敦,与英国外交大臣黑格举行中英战略对话。双方在此次对话中探讨了国际安全和外交政策等问题,对话领域涉及广泛,从伊朗局势到东亚安全,双方都进行了深入探讨。

 

  此外,两国还进行了非常成功的人文对话。英国卫生大臣、文化大臣以及科技大臣访问中国并会见了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可以说是英中两国教育、文化及科技领域的“盛事”,也是英中两国关系里重要的一部分。

 

  在经贸方面,两国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5月,英国商务大臣凯布尔率商务团到访中国五个城市,令两国在数字产业、创业产业、先进制造业以及教育领域的合作向前迈出一大步。

 

  短短半年时间里,英中双方在多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势头也相当迅猛。

 

  新华网记者: 英国是中国第一大教育项目合作伙伴,每年有超过10万名中国学子赴英留学,李克强总理在访问期间也谈到,未来五年将向英国派遣1万名公费留学生。对于不断增加的中国留学生,您有何看法?在这种情况下,贵国采取了或打算采取何种措施稳固教学质量?

 

  吴思田:首先,我们非常欢迎中国学生到英国求学。中国留学生是英国最大的留学生群体,这一状况已经维持了多年。诚如你所说,每年有超过10万名中国学子赴英留学,数量非常庞大,这一数量还在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这是我们非常高兴看到的。英国对中国留学生数量不设上限。

 

  至于对教学质量的担忧,我认为英国教育在国际上已经享有盛誉。英国有独立的教育质量保障系统和检测机构,会对英国大学的课程安排与教学质量进行评测。此外,国际上的评估机构对英国教育的打分非常高。全球高等教育调查机构QS去年在全球范围内调查了2万5千名雇主的意见,最后该机构给英国毕业生的评价为“最称职”。在QS评出的全球最好的十所大学中,有五所英国大学上榜。再加上我们有完善的教育体制保障,我对英国教育质量很有信心。

 

  新华网记者:英国近期再度简化签证服务,不仅允许中国访客使用单一表格进行英国和申根国家签证申请,还拟在今年8月正式向中国访客提供24小时签证服务。这一举措将能对两国产生哪些积极影响?同时,面对可能因此增加的中国访客,您是否担心会给贵国的交通业、酒店业等造成过大压力?贵国有没有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吴思田:近年来,赴英旅游的中国游客数量剧增,对英国经济而言非常重要。为了能吸引更多的中国游客前往英国观光旅游,我们落实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简化赴英签证手续。我知道有不少人认为获取英国签证是件很困难的事,事实上并非如此,96%的签证申请者都能成功获得签证。英国在华设立了12个签证中心,超过其他欧洲国家在华的签证中心数量,平均的获签时间不超过7-8个工作日。尽管目前的签证服务效率已经比较理想,但我们还想进一步简化签证过程。诚如你所说,我们最近宣布了允许中国访客使用单一表格进行英国和申根国家签证申请。在李克强总理访问英国期间,我们还宣布了今年8月正式向中国游客提供“最高优先级”的签证服务。申请者只需支付额外的签证费用便可在24小时之内获得签证。从这一系列措施可以看出,我们严肃地对待这一问题,的确想吸引更多的中国游客前往英国。2013年,英国为中国公民签发了近30万份访问者签证,比2012年增长了40%。面对如此剧增的中国游客数量,我相信我们能处理得很好。

 

  至于交通和酒店压力的问题,我认为没有必要担忧。英国目前已经是全球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每年前往英国旅游的美国游客、德国游客和法国游客分别大约有300万人,而目前中国游客只有这个数量的十分之一,因此不会因为中国游客数量的增长就对英国的交通业、酒店业造成过大的压力,相反,我们希望吸引更多的中国游客赴英旅游。此外,2012年伦敦奥运会之前,伦敦新建了一大批酒店,同时增强了交通运输能力,以应对奥运会期间大量涌入英国的游客。因此,我们有信心为前往英国旅游的中国游客提供最好的旅游体验。

 

  新华网记者:您担任驻华大使已经四年有余,此前亦有多年的亚洲工作经验,对于中国的发展,以及中英关系的不断推进,您有何认识?

 

  吴思田:我第一次接触与中国有关的事务是90年代中期在香港工作期间。当我回望过去,不仅仅是过去二十年,而是更长的数十年,我认为两国取得的最伟大的成绩,是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香港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上,我们采纳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构想,即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李克强总理访英期间,卡梅伦首相提到今年是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中英联合声明》三十周年。我认为这是值得两国都自豪的事件,它为香港顺利回归中国奠定了基础。香港的繁荣和稳定也符合英中两国的利益。这是我想强调的第一点。

 

  我想强调的第二点是,中国已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也更多地融合到了世界经济当中,我们看到英中合作的重大历史机遇已经出现。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方向开始逐渐发生变化,需要在创新、服务等领域有所突破,而这些领域正是英国所擅长的。我认为,目前英中两国经济合作找到了前所未有的契合点。英国需要来自中国的投资,需要中国市场,中国则需要英国在创新领域和服务领域的经验,需要英国市场作为投资目的地,需要英国帮助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这对两国来说是非常好的机遇,而英中两国领导人都发现了这一机遇。在提第一个问题时,主持人说李克强总理访英时谈到“伙伴关系”,的确,这正是一种伙伴关系,而且我认为,这一伙伴关系将在未来的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里持续下去。

 

  新华网记者: 您在中国开通了自己的个人微博,在其中,您不仅与网友交流中英友谊,也分享个人的生活和心情。通过网络社交平台与广大的中国网友交流,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吴思田:我觉得与中国网民交流很激动人心。我的小孩们对社交网络非常熟悉,几乎无时不刻都在聊天、发微博。但对我来说,社交网络是相对新潮的事物。刚开始在中国开通个人微博时,内心有一些忐忑和不确定,而现在觉得一切都很棒。目前我大约有六七万粉丝,平时经常收到网友们的评论,有积极友好的,也有尖锐批评的。不过收到各种各样的评论很正常,我对这一切很习惯。(记者 张免 汤丹鹭)

返回列表
中外交流杂志社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0031
博乐虎提供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