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交流网消息:
一、地理源起:中亚辽阔的大地是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在人类生存史上,中亚即是一个地理概念,又是一个文化区域概念。对其内涵,中外学者力图进行界定,但认识远未一致……
中亚最重要和最显著的地理特征,她完全隔绝来自海洋的影响,作为地理概念,‘中亚’一词很难有一个精确的定义。美国学者D.西诺尔则认为:“‘中亚’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文化概念,而‘中亚’的疆界是不稳定的。”但中国学者们对比已近于达成共识:“中亚是历史上形成的综合概念,她并不是单纯的地理概念,她是在很大程度上还有亚洲中部民族政权的历史、类同文化的地域和民族渊源关系发展而形成的一个特定的历史文化区域……主要应该以中亚历史上大一统民族政权的基本活动地域,现代五国和有关民族无法割裂的活动地区为出发点,再结合文化类同等旁证,综合界定。”
关于中亚的范围,学术界一般有广义、狭义之说,亦既广义“大中亚”和狭义“小中亚”之说。
下面简单各国学术界众说纷纭的几例:
1.《苏联百科词典》广义“大中亚”其界定四至为“南起昆仑山脉,西到帕米尔、天山山脉和准噶尔山西支,北到阿尔泰山、唐努乌拉山和外贝加尔山,东至大兴安岭,有些人还主张包括西藏。”
2.《大英百科全书》对广义‘大中亚’界定为:“西从里海起至中国西北区域和蒙古国,北从西伯利亚南部起,南达伊朗和阿富汗北部”。
3.英国学者加文·汉簿理认为:“沙漠和草原终止的区域,也就是中亚边界终止的地区”,并对具体四至划出了大致范围:“在北方中亚草原与西伯利亚的泰加森林南源相接。在东部,大体可以沿着中国长城划出一条界线,然后从热河沿着满洲森林地带向北延伸。但在西部,乌克兰草原则一直延伸到了罗马尼亚和匈牙利,构成了中亚草原地区地理和历史的延伸。”
4.德国地理学家红博特(Humboldt)认为中亚地域范围:“西起里海,东达兴安岭。南自喜马拉雅山,北至阿尔泰山。”
5.日本《广庅词苑词典》称中亚范围为:中国之塔里木盆地到里海以西。
6.前中国中亚文化研究协会理事长、中国著名学者陈翰笙对广义‘大中亚’的范围做过概括:“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全部或部分属于中亚地区的国家共有七个,既:阿富汗、中国、印度、伊朗、蒙古国、巴基斯坦和原苏联。”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是在综合各国学者对‘大中亚’范围为包括:“蒙古高原,河西走廊,青海,新疆,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哈萨克草原南部,伊朗东北部,阿富汗北部以及巴基斯坦西北部。”
对于狭义‘小中亚’范围的界定,普遍认识是以阿姆河(奥克苏斯河)及锡尔河(亚克萨尔特河)两河流域为中心,主要为当代的中亚四个半共和国(不包括哈萨克斯坦北部地区),但为论述方便,一般涵盖了当代中亚五国。
二.民族历史
中亚(既学术界公认的狭义‘小中亚’)的历史非常古老,就中亚五国所处地域的历史而言,也是头绪纷繁。发源于世界屋脊帕米尔的阿姆河和发源于天山的锡尔河滚滚西流,滋润着中亚大地,无数帝国在这块土地上兴盛与衰亡,演出了一幕幕民族分裂冲突与和睦团结的历史悲喜剧……中亚是人类早期居住地之一,主要有北方游牧的玛撒盖达人、南方农耕的索格底亚人、巴克特亚人、花剌子摸人等。中亚由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上是多种民族、多元化文化碰撞、吸收、融合的地方,这是也是了解中亚历史的一把金钥匙。简单介绍一下其近代史:
公元552年突厥建国。公元583年,突厥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中亚遂处于西突厥汗国统治之下。在中亚先后由突厥人建立起伽色尼、喀喇汗、塞尔柱克、花剌子摸等王朝。约在960年,喀喇汗朝的巴依塔什宣布伊斯兰教为国教,从此开始了突厥语诸族伊斯兰化的历史进程……
11~13世纪,是中亚历史一个十分重要时期,其显著特征是伊斯兰化和突厥化。早在六、七世纪时,操突厥语的部落开始迁到中亚,与当地居民遂步融合。回鹘(维吾尔人)西迁后建立了喀喇汗朝在河中地统治200多年一系列由突厥语诸族建立的汗朝更加速了这一进程,突厥民族开始在中亚占据优势,喀喇汗朝宣布伊斯兰教为国教,更使伊斯兰教在突厥人中迅速传布,同时接受了这种宗教载体——突厥文与阿拉伯和波斯文形成了一种突厥文化。突厥人与当地民族遂步在民族语言、宗教礼仪、风俗习惯、民俗文化等方面加速融合。
1709年,乌兹别克明格布的比沙赫鲁在费尔干纳(古书称:大宛)建立浩罕城,发现自己的势力,遂步发展成浩罕汗国。浩罕汗国1876年被俄国所灭。布哈拉、希瓦、浩罕都是乌兹别克人在中亚所建立的国家。从18世纪开始,俄国向中亚扩张,分别占据了中亚五国……
三.文化发展
自古以来,中亚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波斯帝王、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中亚,匈奴人、汉武帝兵伐中亚,突厥汗国崛起于中亚,阿拉伯帝国突入中亚,成吉思汗铁骑横扫中亚,贴木尔建都撒马尔罕,最终沙俄和苏联在中亚建立了自己的统治。人杰地灵的中亚也是各种思想、文化、宗教、习俗精髓相互作用的交汇点。印度佛教和波斯文化为中亚文明涂上了底色,希腊人和马其顿人给中亚增添了一种古希腊风情,突厥汗国在中亚埋下了自己不朽的根基,阿拉伯人的战刀带来了伊斯兰文明,成吉思汗将蒙古文化播入中亚,最终俄罗斯人在宏伟的清真寺旁建造了东正教堂。从大文化上看,印度文化、波斯文化、突厥文化、汉文化、斯拉夫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參透。从宗教上看,伊斯兰教、东正教、佛教等竞争发挥影响。从思潮上看,泛突厥主义、泛伊斯兰主义、大哈萨克主义、大塔吉克主义、乌兹别克中心论时盛时衰,延续不断。从意识形态上看,原共产主义思想、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西方价值观相互冲击。中亚地区是世界上各种文化、思想、宗教、民俗相互冲撞最激烈地区之一。
四.结论:
从上述简要历史回顾来定位,今天的中亚五国已作为独立国家列入世界民族之林,在经历初创的艰辛时就有我“华人华侨”们的迁移此地,扎根融入发展至今,出现了很多宗教贤德人士、人文历史学豪杰、民间使节及文化艺人等,他们在中亚各个国家发挥着自己的正能量,为所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学、发展等事宜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也为中国与这些周边国家的友好往来做了坚固的基底……
当朝中国政府在规划百年大计,既丝绸之路沿线《一带一路》政策,其目的就是实现现代化建设来复兴中华,通过“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让华夏五千年文明辐射世界各个角落。为做好这个宏伟计划能顺利实施到位,中亚华人华侨的作用极大,因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既中亚)是这个政策实施方案的重镇区,若走不出陆地丝路“中亚”,计划将会流产。而中亚五国以地理位置和民族的复杂性会给实施过程设阻。为此,政府本着以拥集杰出华人花侨为所在国民间做坚固后盾的理念,对应和兑现中国政府实施宏伟大计,共同维护人类世界的和谐与安宁,共同对抗不良势力对人类文明的侵害。
中国在当今世界政治舞台上开始起着主导作用,这是我们华人华侨之荣耀!在东方大国将崛起时,以中国人崭新的面孔向世界宣告:“我,东方和平使节,为复兴世界经济,带着悠久礼仪文化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