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版“化蝶”亦真亦幻
2018.03.22 16:41 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980次

2011年12月14日 中外交流网


  中外交流网消息:朝鲜最顶尖的血海歌剧团经过9个城市马不停蹄巡演后,前晚从长沙乘坐高铁抵穗。200位盛装打扮的朝鲜演员将于今明两日在广州大剧院献演根据中国经典爱情故事改编的歌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火辣湘菜和200斤泡菜迎接朝鲜来宾

  12日晚,血海歌剧团200位演员身着朝鲜传统民族服饰盛装,在广州南站火车月台一字排开,引得路人纷纷驻足、拍照。广州大剧院工作人员介绍,为了接待这群来自朝鲜的贵客,他们专程购买了辣酱、泡菜等朝鲜传统食品,光是泡菜就备足了200斤。

  当晚记者赶到血海歌剧团下榻的海珠区某宾馆内看到,大堂内运抵的行李箱满满当当,几乎占据了一半空间。据悉,随同演员们一同抵达广州的还有两大箱服装道具。

  朝鲜演员们和随行人员在二楼的湘菜馆内用餐,筵开20多桌,大剧院方面为宾客们准备的菜肴包括饺子、泡菜、红烧肉、清蒸鱼、干锅鸭、炒腊肉等。记者看到,朝鲜演员们男士一律着黑色西服,女演员色彩鲜艳、绣有花卉图案的民族服饰显得格外抢眼。他们举止严谨内敛,用餐时低声交流,主办方精心筹备的美食令他们胃口大开,记者注意到几乎每桌菜肴都吃得比较干净。

  用餐后,该剧导演蔡明锡偕主演吴青松和金香与记者们见面,并对广州人民的友谊与热情表示诚挚的感谢。对于电视台记者要求看着镜头自我介绍、打招呼等要求,朝鲜“梁祝”略显紧张,但还是非常乐意地配合。不过,由于演员们舟车劳顿,考虑到保护嗓音的需要,在场记者遗憾地未能听到两位提前亮嗓。

  多媒体声光电呈现亦真亦幻“化蝶”场景 

  “歌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朝两国艺术智慧的结晶。”该剧导演蔡明锡介绍,在《卖花姑娘》及《红楼梦》得到广大观众支持与追捧后,朝鲜血海歌剧团在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正日亲自指导下,于201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六十周年之际,创作排演了根据中国经典传说改编的歌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方对朝鲜排演《梁山伯与祝英台》给予了积极的支持,文化部无偿为该剧提供了演出服装和道具,并派专家组赶赴朝鲜进行具体指导。

  蔡明锡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感受中国文化,《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创人员曾随歌剧《红楼梦》剧组一起访华,亲身体验中国民俗和社会风貌,并举行多次举行研讨会。最终,歌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确立了“严格尊重原著”的原则,歌剧完整保留了梁祝传说中“乔装求学”、“草桥结拜”、“万松书院”、“同窗三载”等6场10景。全剧用朝鲜语演唱,但演员台词中也保留了一些中文词语,比如“梁山伯”、“祝英台”、“小姐”等称谓。配器上使用交响乐团与二胡等中国民族乐器,舞台布景方面,祝府的亭台水榭,十八相送时的湖光山色,借鉴了宋代的山水画风,表演时演员似在山水间舞动。

  歌剧《梁祝》也加入了朝鲜唱剧“旁唱”和朝鲜传统舞蹈元素等,结合了朝鲜自己的立体舞台技术和音乐剧手法,既完整且充分地展现了原著内容,又体现了朝鲜文化特色。值得一提的是,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舞美设计中,多媒体声光电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化蝶”一场,通过光线、特效的辅助,整个舞台和演员融为了一体,形成中国传统艺术“亦真亦幻”的美感境界。

  “梁祝”启用新秀主演苦练中国传统礼仪

  据蔡明锡导演介绍,此次来穗献演的歌剧《梁祝》剧组,沿用了歌剧《红楼梦》的访华班底,但主演启用了一批20来岁的年轻演员,例如饰演梁山伯的吴青松大学毕业刚4年,他和饰演祝英台的金香,都是主创团队深入朝鲜各大艺术院校、剧团,层层遴选出来的歌剧新秀。

  吴青松和金香都是第一次来中国,接受采访时,吴青松表示:“第一次接到主演《梁祝》的任务时,我非常高兴,决心一定要把这个角色演好,但是排演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不少困难。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回报朝中两国人民珍贵的情谊。”虽然他表示演出效果如何、自己演出的“梁山伯”是否能获得认可,还要等广州观众看过演出之后再作出判断,但他也笑容满面地提到,从此前数场巡演的观众反馈来看,“大家对我这个‘梁山伯’的评价还是很不错的。”

  饰演祝英台的金香个性温柔、笑容甜美,她告诉记者,在出演《梁祝》之前对这个中国传说了解不多,但是朝鲜也有类似的爱情传说,比如《春香传》。提到彩排中遇到的难关,她笑言:“一方面是有语言障碍,另一方面,我是一个现代人,而角色却是千年以前的古人。因此要演好祝英台,我需要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民俗风情,还要苦练中国传统的女子礼仪,包括走台步的姿势、甩水袖的动作,都要请教中国专家,用心揣摩。”

  朝鲜剧组人士表示,十分期待在广州大剧院现代专业的剧场设备配合下,能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演出效果发挥到极致,感动羊城观众。 (记者 郭珊 刘力勤 龚名扬)

返回列表
中外交流杂志社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0031
博乐虎提供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