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四:探索成立教育团工委
方案提出,改革加强团教协作,各级团委和教育主管部门建立常态化的团教沟通协调机制,地市级和县级团委和教育部门可探索成立教育团工委等团教协作组织机构。团教协作在中学共青团改革中有何积极作用?
团中央学校部负责人:中学共青团在学校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这离不开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团教协作的领导机制是一种制度安排,对中学共青团至关重要。我国基础教育的体制是“省级统筹,以县为主”,总结各地探索加强团教协作的经验,各级团的领导机关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在地市级、县级推广成立教育团工委等协作机构,可将中学共青团工作纳入教育的整体安排,做到一同部署、一同开展、一同考核,真正成为中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焦点五:3至5年内中学专设团委书记
方案提出,要完善团干部选配使用机制,在3至5年内实现团委书记岗位专设,按学校中层正职干部配备和管理,具备教师资格的团委干部兼课原则上不超过学校同学科教师满课时量的一半。这项改革有什么针对性?
团中央学校部负责人:中学共青团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团委书记。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大部分具备教师资格的团委书记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很多受访团委书记认为“开展共青团工作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大部分团委书记“比较担心将来转岗问题”,48%的受访中学团委书记表示“共青团工作在职称评定中没有竞争力”。中学的团委书记在转岗后普遍失去学校中层领导待遇成为普通教师,“担心转岗后教学技能无法跟上需要”是中学团委书记普遍担忧的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方案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团干部选配使用机制和发展机制,打通中学教师团干部的职业发展路径,探索职务晋升、转岗任职、挂职锻炼以及交流培养等机制渠道。通过上述举措,切实增强团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专业化。
焦点六:团建占党建工作不低于10%
方案提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中学团建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把团建纳入学校党建工作规划和年度考核内容,团建工作占比不低于10%。这对促进中学共青团改革有何意义?
团中央学校部负责人: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党建带团建是中央规定的一条基本原则。不久前,中央组织部、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中小学校党组织要加强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
方案提出要加强党建带团建机制,从政治待遇、考核评价、经费支持等方面作出一些硬性要求,提供更多资源和条件保障。依托党建带团建,中学的书记、校长要将中学共青团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经常研究团的工作,定期听取团的汇报,保障工作条件,解决问题困难,切实让共青团发挥作用。(记者朱基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