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地方要闻连接友城招商引资港澳台资讯一带一路城市风采区县动态城市联盟地方新政中国开发区专题:浙江交通专题:改革开放40周年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 -> 港澳台资讯
两岸交流30年回眸
2018-03-15 14:28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admin  |  点击:15897 次
  

  滚滚大潮不可挡——交流往来凝聚亿万同胞


  开放探亲后,台湾岛内掀起了一股“大陆热”。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踏上祖国大陆的土地,走亲访友、寻根祭祖、参观访问、旅游观光。其中,富于开拓精神的台商也很快嗅到了商机,来到大陆考察,寻找事业“第二春”。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吹响改革开放事业的新号角。彼时,台湾产业升级,劳动力和土地价格大幅攀升,企业生产难以为继,生机勃勃的大陆成为了台商聚焦的新沃土。


  就在这一年,郑宝堂被公司指派来大陆投资设厂。谈起“登陆”之初的感受,现为捷安特中国大陆区总部顾问的他说:“那时候要过来都是很惶恐,不知道生活能不能习惯,工作能不能顺利,一切都是一个未知数。”


  经过25年发展,捷安特现在大陆设有5个工厂,成为全球自行车产销龙头企业。“很庆幸,得益于大陆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捷安特获得了巨大的发展。”郑宝堂说。


  捷安特只是一个缩影,30年来台商在大陆创造的产业传奇比比皆是。据商务部统计,截至今年9月,大陆累计批准台商来大陆投资项目10.1万个,实际使用台资660.65亿美元,涉及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全部一、二、三产业。2016年大陆外贸500强企业前10位中,台资企业有4家。


  1987年,两岸贸易额还只有约15亿美元,到2016年已将近1800亿美元,增长了近120倍。30年来,经贸交流合作对两岸经济发展贡献良多,也为两岸关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厚植了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


  中华文化是联结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文化交流是两岸交流大文章里最华美最动人的一篇。也在1992年,12月初的一天,数百位记者、各界人士云集台湾桃园机场,等待一架载有“贵客”的华航飞机。机内载有秦陵兵马俑、满城汉墓金缕玉衣等110件大陆珍贵文物,它们从陕西、河北等地先汇集北京,再取道香港抵达台湾。


  “我非常激动,就像要见情人一样,因为心仪已久!”在机场,时任台湾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林叔心接受记者采访时哽咽了。几天后,“大陆古物珍宝展”在台北开幕,两岸文物界隔绝40余年后的这一“破冰之旅”拉开了两岸文物交流的序幕。展览持续半年,轰动一时,共吸引了38万人次台湾同胞前来观展。


  30年来,两岸文化交流精彩纷呈,从文博机构合作办展、共同研究,到剧目跨海演出、电影联映合拍,从书店里两岸作家的简繁体作品,到传统节日里的两岸民俗交流活动,文化根脉在同胞中薪火相传,共同精神家园建设让同胞不断消弭隔阂、日益心灵契合。


  正是两岸同胞渴望更多来往的心愿凝聚成为强大动力,把两岸交流大门越开越大。随着互动领域越来越宽,规模越来越大,巨大的人流、物流频繁往返两岸,却无奈地长期需要转经第三地。时间来到2008年12月15日,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和直接通邮方正式启动,大陆方面早在1979年就倡导的两岸“三通”终于得以实现。


  随后,两岸交流迈入了双向往来的新境界。大陆游客赴台旅游、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大陆学生赴台就读等等,让两岸同胞你来我往,越走越近,越走越亲。30年来,两岸人员往来累计达1.23亿人次。其中,近三年来每年往返两岸的人次都超过900万。


  盘点过去30年,两岸关系尽管历经风云变幻,遭遇种种曲折,但两岸交流大势沛然莫之能御,始终热络且成果丰硕。今天,两岸交往领域之广、社会联系之密、利益联结之深、情感交融之诚,前所未有,“两岸一家亲”的主旋律高扬在海峡之上,曾波诡云谲的“黑水沟”已成为两岸同胞亲密往来的“黄金水道”。


  共享机遇与荣光——融合发展开启崭新时代


  “我们在大陆越来越有‘家’的感觉。”在厦门台商协会会长吴家莹看来,大陆方面在支持台胞发展、保护台胞权益、关心台胞生活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费了很多心思、下了很大气力。尤其近5年,便利台胞在大陆工作学习生活的政策举措不断出台,充满诚意善意,温暖人心。


  2015年,大陆开始全面实行卡式台胞证,并正式实施台胞来往大陆免签注政策,台胞可自助通关,往返两岸更加便利。为进一步方便台胞乘坐火车、飞机出行,今年铁路和民航部门改造自助服务设备,实现台胞自助购、取票和值机。


  细节最见真心。“从卡式台胞证推出,到不断更新就学、就业便利政策,我们看见大陆的确在为台胞创造更好生活环境。”经常组织两岸青年交流活动的台湾青年团体人士林彩媚说,“真的感受到了‘两岸一家亲’。”


  如果说当年争取“回家”权利的老兵是冲破两岸交流藩篱的“先锋”,那么今天的青年一代正握住接力棒,成为书写两岸交流新篇的生力军。近年来,越来越多台湾学子来到大陆高等学府深造,越来越多台湾青年来到大陆加入创业热潮,为两岸交流注入了青春的活力与梦想的元素。


  2016年,26岁的台湾青年郭秉伦辞去工作,来到厦门创业。从小深受茶文化熏陶的他运用文创营销和设计专长,将传统茶饮与咖啡、牛奶结合,推出口感各异的创意饮品,很快受到市场认可。


  初来乍到,还有些不适应,但郭秉伦充满信心。在他看来,大陆处处充满生机,创意和思想在这里更容易碰撞出火花。


  郭秉伦还将在大陆一年的经历写成了歌:


  “几百年之间家人远渡重洋/到了一个美丽的岛叫台湾/努力开荒/不畏艰难……我回到了海的这岸/背负我内心的各种期盼/追梦的理想/这次我也会不畏艰难/……在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我慢慢成长/带着勇敢的梦乘风破浪。”


  如今,两岸青年一代可以成为“同桌的你”,成为“创业合伙人”,成为“爱人眷侣”,他们共同生活、共享机遇、共同打拼,点亮了两岸交流的新希望。


  “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饱含深情、意味深长,他在十九大报告中就扩大两岸交流合作作出重要政策宣示,在两岸社会尤其台湾同胞中产生持续热烈的积极反响。站在新时代潮头,我们充分相信,两岸同胞信心会更加坚定,力量会更加凝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继续一路同行,共担伟大责任、共筑伟大梦想、共享伟大荣光。


  三十载,半甲子,两岸交流风雨兼程,频结硕果。新起点,新希望,两岸交流仍在路上,继续出发,前景定是无比光明,无比美好。(采写记者:赵丹平、陈键兴、石龙洪、刘刚、孟昭丽、赵博、查文晔、刘欢、张钟凯、张展鹏、付敏、许晓青、陈寂、赵宇飞)

< 12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
技术支持:中外交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中外交流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 by DedeCms 京ICP备090003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266号 网站建设博乐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