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时评炫图电子杂志其他合作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 时评
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述评
2018-08-12 14:02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admin  |  点击:16182 次
  

  坚决摒弃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在地处上游的重庆市,2017年否决了26个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项目,涉及总投资20亿元。全市排查出的360家区县化工企业,正在按照“一厂一策”专项整治,有望较好解决“化工围江”问题。


  “破旧”不忘“立新”,长江经济带得天独厚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正逐步转化为发展优势。


  “听话”鼠标、能纠错会教学的智能钢琴、陪护机器人……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的中国声谷,依托科大讯飞、华米科技、科大国盾等龙头企业,330余家企业构成了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平台支撑到产业发展与应用的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链。


  包括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在内的数字经济,正在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今年上半年,浙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2348亿元,同比增长14.7%。


  新兴产业为“上海制造”带来一批新名片: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最大的城市、全国最大的工业机器人研发和制造基地、全国最大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


  新发展,新气象。纵观我国上半年经济增长“成绩单”,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中10个省市GDP增速“跑赢”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贵州、云南、江西分别以10%、9.2%、9%依次位居前三,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展现出巨大的澎湃动能。


  在张燕生看来,新时代的长江经济带应当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样板,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个新引擎。


  坚定信心 在深化改革开放中迈向高质量发展


  盛夏,坐拥长江黄金岸线,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一片忙碌。不远处,已全线贯通的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向更大吨位的全球货船张开怀抱。


  300亿元:3000亿元,这是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服务业和工业产值的差距。


  “新时代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重新定义未来产业。”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蒋伟说,开发区未来的转型方向就是加快发展服务业,以双轮驱动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扮演好南京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擎”角色。


  引入新能源汽车企业拜腾全球总部,建设从事人工智能的旷世科技华东总部,迎来创新工场南京研究院……有着近30年历史的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书写发展的新篇章。


  “从2016年底的第一次会谈,到今年6月全球总部正式启用,试制样车下线,短短18个月,蓝图正有条不紊地变成现实,让我们感受到政府简政放权改革带来的‘南京速度’。”拜腾联合创始人、CEO毕福康说。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一幅新时代的长江奋进图正在绘就——


  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长江经济带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引擎,致力于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


  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长江经济带将以更加开放创新的姿态,支撑起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这是中国经济开启未来的定力与信心——


  “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勾画了长江经济带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美好蓝图。


  两年多来,覆盖全域的长江经济带省际协商合作机制逐步建立,共抓大保护的合力正在形成——


  2017年6月30日,在重庆召开的首届长江上游地区省际协商联席会议上,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四省市审议通过《长江上游地区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实施细则》;一年后,四省市推动共同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三大重点方案63项工作落到实处。


  2018年1月,为进一步推动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在上海专门组建“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6月1日,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在上海举行会议,审议并原则同意《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长三角地区合作近期工作要点》,提出要强化战略协同、要聚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共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推进一体化市场体系建设、要共建共享民生工程、要创新完善合作机制……


  “人心齐,泰山移。”中央和地方之间、沿江各省市之间、中央各部门之间……多层次协同发展释放出巨大合力,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行稳致远。


  新时代,新起点。肩负使命,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必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以更大的决心和信心,苦干实干、久久为功,以高质量发展引领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记者刘红霞、吉哲鹏、张紫赟、潘晔,参与采写:吴慧珺)

< 12
炫图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
技术支持:中外交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中外交流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 by DedeCms 京ICP备090003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266号 网站建设博乐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