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台子 全区上下一盘棋
2014年全区R&D占比只有0.79%,市级研发平台只有15个,高层次人才屈指可数,高新技术企业只有6家,高新技术产品只有30个……
国家高新区的建设指标之一,就是高新技术企业占企业总数比例必须达到30%以上,而永川只有6家。显而易见,这些数据让人有些尴尬,也让创建初期的工作困难重重。
“创建国家高新区是目标,但不是终点,而是要通过创建以升促建,不断集聚创新资源,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成为本地区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平台,不断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成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在创建国家高新区工作推进过程中,永川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创建国家高新区当作“一把手”工程,书记、区长亲自挂帅,专题部署,强力推进,把创建工作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根本支撑、作为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作为加快发展的关键所在。
思路决定出路。2015年5月,与创建工作几乎同时推进的是“永川区科技创新一三五行动计划”的正式出台。而紧随其后的是区委、区政府出台的《关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形成“永川创新30条”,成为全区创新驱动的纲领性文件。政策的出台,从制度层面为永川高新区升级国家高新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动力。
成功源于专注。2015年10月23日,市政府批准设立永川高新技术开发区,这标志着永川创建国家高新区有了前提条件,朝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抓关键 聚集优势水到渠成
2016年2月2日,市政府向国务院呈报《关于重庆永川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的请示》,永川创建国家高新区进入到最关键的环节。
围绕国家高新区的创建工作,永川坚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盯紧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高新企业、平台建设、创新创业、优化服务等方面下功夫、做文章。
产业发展是创建国家高新区的强大内核。永川坚持科技创新引领,积极培育发展电子核心基础部件、新能源及智能汽车、高端交通装备、新型智能终端、物联网等成长性好、市场空间大的新兴产业。坚持整机与配套并重、生产与服务并举,推动战略性新兴制造业集群发展、提速发展,打造智能制造集聚区。成功引进德国利勃海尔总装基地、长城汽车、耐德永铃环卫车、东鹏陶瓷、泰石岩棉、中铁建总部经济、腾讯大渝网区域运营中心等项目,基本形成了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及新材料、特色轻工等优势产业集群。
宜居环境是创建国家高新区的基础条件。永川坚持深化产城融合发展理念,结合未来175平方公里发展空间,分析研究高新区未来发展方向,推进4个产业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促进产城融合、多规合一。永川是重庆首个有城区高速环线的区县,大安通用机场、直达重庆江北机场的都市快轨、过境永川的渝昆高铁等正有序推进;永川是全市唯一拥有两条高铁并设站的区县,成渝高铁和渝昆高铁让永川可以“半小时重庆、一小时成都、两小时昆明”,出省高铁通道畅达北京广州,“公铁水空轨”综合交通体系,实现永川与长江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的无缝连接。土地供应和水电气等各类要素保障有力。进境木材检验检疫监管区完成主体工程,B型保税物流中心纳入全市规划。
高新企业是创建国家高新区的主要载体。为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高新区启动了“百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计划”,整合资金2400万元,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8家,总数达到64家。红江机械、威诺克等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均研发出替代进口产品的新产品,价格上均远远低于进口产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转型升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