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地方要闻连接友城招商引资港澳台资讯一带一路城市风采区县动态城市联盟地方新政中国开发区专题:浙江交通专题:改革开放40周年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 -> 地方要闻
京津冀协同发展实地探访
2018-03-29 15:56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admin  |  点击:28045 次
  

  从“大树底下不长草”到“大树底下好乘凉”

 

  ——破除“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势,一种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正在建立,京津冀发展整体性增强

 

  2017年1月20日,京冀产业协同发展联席会议在京举行,北京16个区的主管副区长和河北省13个地市的主管副市长全部到会。

 

  “京冀两地经信主管部门的合作已经是机制性的,不过如此大范围、高规格,确实是第一次。”北京市经信委主任张伯旭说。

 

  相对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而言,京津冀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矛盾最为突出、最为复杂,关注度最高,解决难度最大,重要原因就在于协同发展还存在诸多体制机制障碍,如要素流动面临显性和隐形壁垒,区域发展统筹机制欠缺……

 

  北京诺禾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提供基因组学解决方案的公司,近年将武清作为第二总部,人员发展到700多人……

 

  “这家企业享受武清人才奖励政策的就有453人。从2014年底至今,人才奖励政策资金总共达到1411.76万元。”武清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车万里算了一笔账,“我们每年拿出上一年度区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千分之五用于人才奖励。”

 

  创新驱动发展的背后是人才驱动。为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窗口期,武清引资引智并举,聚集了11位院士、8位国家千人计划获得者。良好的产业发展和人才技术基础,推动武清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分别增长11.5%、13%。

 

  从武清可窥全貌——3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破行政壁垒,构建开放的区域统一市场。

 

  3年来,一个目标一致、层次明确、互相衔接的协同发展规划体系基本建立,推动三省市“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

 

  这是全国第一个跨省级行政区的“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印发实施,进一步打破了三省市“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

 

  3年来,三地加快破除行政管理、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

 

  ——京津冀三省市政府与中国铁路总公司共同出资建立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公司,推动区域轨道交通网络一体化建设;

 

  ——京津冀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正式运行,实现三省市海运与铁路运输、公路与铁路运输有效连接;

 

  ——北京、天津、石家庄海关全面启动实施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2016年北京海关进出口跨关区报关单平均通关时间缩短近一半……

 

  3年里,体制机制正进一步走向对接。

 

  从领导小组办公室发放督办单、召开协调会等方式加大协调力度,到京津冀三省市建立常务副省(市)长定期会晤、京津冀协同办主任联席会议、各部门常态化会商等三级会商制度,各方面都在加强协调和联动。

 

  “协同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体制机制问题。”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平说,“京津冀现在‘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已经开始打破。”

 

  曾几何时,渤海湾沿岸港口各自为战,相互杀价……今天,这种景象伴随协同机制初步建立已有所改观。

 

  天津港集团与河北省港口集团共同出资组建渤海津冀港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形成港口资源互补优势。


  “北京大道”——渤海新区一片盐碱地上,一条笔直的6车道大道贯穿,路旁标牌上4个字格外醒目:就在渤海新区生物医药园揭牌前,当地将“化工大道”改成了“北京大道”。

 

  更重要的,是另一条“路”的延伸——历经近一年的努力,在国家食药监总局批准后,异地延伸监管机制的确立,才催生了这个生物医药园区。

 

  “在北京,有限的土地、禁限目录的限制,使我们很难做大。”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段贤柱说,选择沧州,不仅是因为给了优惠政策,更重要的是“北京药”身份的保留,“这是最吸引我们的地方。”

 

  “有了这些机制,以前是大树底下不长草,现在是大树底下开始好乘凉。”兰丕禄说。

 

< 1234 >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
技术支持:中外交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中外交流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 by DedeCms 京ICP备090003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266号 网站建设博乐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