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地方要闻连接友城招商引资港澳台资讯一带一路城市风采区县动态城市联盟地方新政中国开发区专题:浙江交通专题:改革开放40周年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 -> 地方要闻
京津冀协同发展 “牛鼻子”牵住了吗?
2018-03-29 15:52  |  来源:新华社  |  作者:admin  |  点击:15921 次
  

  探问之三:人随业走怎么样了?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2020年北京人口总量要控制在2300万以内,城六区常住人口要净减少15%以上。

 

  “北京的问题,表面上是人口过多造成的,实质上是功能太多带来的。”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说。

 

  北京市社科院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地区近十年的外来人口中,三分之二集中在批发零售、制造、住宿餐饮、建筑4个行业。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认为,通过产业疏解促进“人随业走”,是北京人口调控的必经之路。

 

  位于丰台区的大红门是华北有名的服装、窗帘批发市场。春节前夕,记者在大红门福成大厦门前看到,这里曾经到处人头攒动的景象已经不再。大红门疏解办宣传外联对接部部长杨铁梅说,自2014年市场疏解工作开展以来,大红门地区流动人口累计减少2.5万人,占总流动人口比重的24.3%。

 

  多措并举之下,北京人口调控已初见成效。北京市政府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9月底,北京市城六区常住人口出现负增长,比前一年年底减少9.6万人,全市常住人口增量和增速呈现双降态势。


  探问之四:首都核心功能强化了吗?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本质,是调整和优化首都城市结构,实现空间重构、产业重构和功能重构。”连玉明说。

 

  2月3日,在中关村西区“创业公社”国际创客中心的孵化空间里,不少创业公司很早就开门营业,创业者们已经开始构筑新年梦想。

 

  “一年半前,这里还是中关村购物中心。现在已有130多家企业,以文化类、科技类、互联网类公司为主。”“创业公社”运营经理周洪旭说。

 

  中关村西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张伟说,5年来,中关村电子卖场和购物中心已压缩零售营业面积55万平方米,疏解2100多家商户。

 

  通过优化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北京逐步走出一条瘦身健体、高精尖发展的新路子。

 

  据国家发改委披露,截至目前,北京已完成调整疏解建筑面积703万平方米。腾退出来的空间如何利用、能否让普通老百姓有获得感,也是公众关注的焦点。

 

  近日,北京市市长蔡奇表示,北京研究制定了非首都功能疏解腾退空间管理和使用的意见,明确了分类分区域管控要求。“我们下决心‘留白建绿’,把环境留给老百姓,把腾出的空间用来增加面向群众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品质,切实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探问之五:下一步疏解怎么干?

 

  1月14日,蔡奇在北京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17年北京将综合施策,加强人口调控,严控城六区人口规模和开发强度,实施“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把疏解非首都功能、城市综合治理专项行动与人口调控紧密挂钩,确保取得明显成效。

 

  卢彦介绍,“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包括:拆除违法建筑4000万平方米以上,同时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建筑;查处占道经营违法行为约11.3万件;疏解提升市场和物流中心158个,完成动物园地区、大红门地区、天意、永外城等批发市场撤并升级和外迁;关停退出500家以上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等。

 

  宋迎昌表示,目前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大多采用行政手段,下一步需要调动发挥经济、法律的作用,仔细研究出台税收、土地、人才等配套政策。用行政手段解决问题立竿见影,但是后续发展问题还是要靠长效机制。

 

  “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为了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城市群,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连玉明说,“只要进一步明确京津冀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快推进错位发展与融合发展,这个目标一定会实现。”(记者梁相斌、涂铭、毛伟豪、梁天韵)

< 12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
技术支持:中外交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中外交流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 by DedeCms 京ICP备090003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266号 网站建设博乐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