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弘扬中国精神提供了强大的精神信念。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质朴、自强不息、勇于进取、敢于担当的民族。“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的家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等,构成了爱国主义的传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变则通、通则久”的变革要求等,构成了改革创新的精神,这些都是中国精神的深厚渊源和重要组成,塑造了中华儿女典型的文化心理和性格禀赋,赋予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并将持续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凝聚中国力量提供了深厚的价值观念。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也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是推动文明进步和国家发展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等思想理念和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成为中华文化的底色和精髓,也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丰富的价值资源。实现中国梦,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不断凝聚众志成城、同心同德的强大力量。
三、用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国梦
实现中国梦,从世界的意义上来说,就是要赶上时代。妄自菲薄,没有文化自信,无所谓赶上时代;固步自封,没有文化创新,也不可能赶上时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只有“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才能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通,不断提高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国梦,首先要推动传统文化传下去。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积极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典籍整理工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戏曲振兴工程、历史文化纪录片创作工程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抢救濒危民间文艺,做好传承保护基础性工作,推动传播普及。要坚持古为今用、辩证取舍、扬弃继承的原则,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鉴别和清理,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使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国梦,关键要推动传统文化活起来。文化只有走进大众,进入人民心灵,才能活起来、才能化人育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使我们的青少年从小就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沐浴,使尊老敬贤、勤劳持家、重视家风家训等继续成为家庭美德,使崇德向善、诚信友爱、凡人善举等成为浓厚社会风气,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公共服务全过程,纳入城镇化建设全过程,使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融入人们的精神基因,转化为日用而不觉的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国梦,更要推动中华文化强起来。守正出新才能历久弥新。要坚持兼容并蓄、融会贯通、推陈出新的原则,通过赋予时代内涵、转换现代表达形式、吸收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等方式方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走向现代化,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显著标志和强大精神力量。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着力构建中华文化的对外立体传播体系和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竞争力、影响力和感召力。(本文系中宣部副部长景俊海同志在“中国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