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时评炫图电子杂志其他合作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 时评
评论:“习语”何以近人
2018-03-21 14:10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admin  |  点击:16437 次
  

  中外交流网消息:2016年2月19日,对新闻舆论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2·19”重要讲话,给大家上了一堂影响深远的“新闻公开课”。时隔一年,重温这堂“大课”,思想的热力依然强劲。

 

  今天的舆论场,新媒体迅猛发展,受众需求“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对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来说,要在海量传播中推出“镇版之作”、形成“刷屏之效”,没有“几把刷子”是不行的。敢问路在何方?答案,既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也在他带头改进文风、讲好中国故事等具体实践之中。

 

  以“接地气”的文风直抵人心

 

  从“打铁还需自身硬”到“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从“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到“撸起袖子加油干”,这些“金句”折射出“习式语言”的独特风格。品读“习语”,平实语言蕴含大智慧,生动表达连着大情怀,让人深刻感受语言的魅力。

 

  连通上下,深入浅出,有亲和力。善于将“高大上”的施政理念转化为老百姓听得懂、听得进的话,是“习语”的一大“绝活”。比如,讲生态与发展的关系,习近平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讲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他用“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在新年贺词中,他吸收“点赞”“蛮拼的”“世界那么大”等网言网语,赋予其新意义,激发了正能量。

 

  直面问题,开诚布公,有说服力。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不回避问题,敢于正视问题、解决问题,说话做事就会有的放矢。强调领导干部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时,习近平列出了“七个有之”的突出问题,如重炮齐轰,击中要害、发人警醒。类似这样突出问题导向的语言,不仅言之有物,而且饱含忧患意识和责任担当,给人以力量和希望。

 

  融通中外,聚同化异,有感召力。比如,谈到合作共赢,习近平来了一个话语上的“全球采集”。东南亚朋友讲“水涨荷花高”,非洲朋友讲“独行快,众行远”,欧洲朋友讲“一棵树挡不住寒风”,中国人讲“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不同的表达,说明同一个道理,既“各美其美”,又寻求“最大公约数”,展现了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气度与自信。

 

  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正所谓“文从道中流出”。这正是“习语”直抵人心、富于魅力的原因所在。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同样“功夫在诗外”,没有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何来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12 >
炫图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
技术支持:中外交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中外交流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 by DedeCms 京ICP备090003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266号 网站建设博乐虎科技